泉州市繁丰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发布号)

当前的位置:泉州市繁丰财务咨询有限公司 >> 一线城市养老图鉴:上海养老金最高,广州床位最充裕 >> 正文

一线城市养老图鉴:上海养老金最高,广州床位最充裕

发布时间:2025-04-16 14:02:42 来源:搜狐城市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而一线城市面临的考题难易有别:60岁以上户籍人口比例上海最高,接近37.4%,而国内最大“移民”城市深圳,占比不足10%。

不管是居家、社区、还是机构养老,其核心问题都是资金来源。2023年,上海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平均每月5470元,超过其他城市。从养老机构床位数比例看,广州拔得头筹。

-1-

京沪进入重度老龄化

按照惯例,一般把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7%作为一地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中度(重度)老龄化是指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20%(3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4%(21%)。同为一线城市,北上广深老龄化程度迥异。

从户籍人口看,2023年,北京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30.2%(首破30%),65岁及以上占比21.6%;同期上海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比分别来到37.4%、28.8%。这意味着,京沪两地均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截至2023年底,广州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204.77万人,占比19.4%——与中度老龄化(20%)仅一线之隔。值得关注的是,广州老龄化处于加速阶段,近几年老年人口增速高于户籍人口增速。

相比北上广,深圳尚有“喘息空间”。作为新兴“移民”城市,改革开放之后,深圳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青年劳动力,深圳也是目前人口结构最年轻的城市。截至2023年底,深圳60岁及以上户籍老人48.5万,占比约8%。

老龄化程度影响人口红利/负债高低。通常认为,当总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小于或等于50%,就称为人口红利期;而随着劳动人口比例变少、老龄化加重,经济增长会随之放缓,人口红利将会转变成人口负债。

从“劳动年龄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来看,京沪两地分别为54.2%、72.3%;广州老年抚养比为32.1%,而深圳仅12.4%。这意味着,广州深圳“人口负债”相对较少、红利尚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数据均以户籍人口为口径(本文如无特别说明,则均以户籍人口为口径)——目前多数城市统计局以户籍为主要口径,反映出各地以户籍人口为主体服务对象的客观现实——若以常住人口为口径,则老龄化数据会有差异。

因大量劳动年龄人口流入,一线城市常住老龄化程度均低于户籍老龄化。例如,2023年,北京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495万人,占比22.6%——比户籍人口占比低了7.6个百分点。在青年劳动力大量流出区域,诸如中西部非中心地市,常住老龄化程度往往高于户籍老龄化。

-2-

养老床位分布不平衡

老龄化呼啸而至,哪怕是深圳——预计2029年,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将达到149万人,占比约为10.2%,鹏城也将正式步入老龄化。如何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是必答题。事实上,京沪二十年前即开始布局。

上海在2005年提出通过居家、社区和机构三种方式支持养老的“9073”愿景,即90%老年人居家养老,7%老年人社区养老,3%老年人机构养老。此后,北京在2009年“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了“9064”模式——与上海模式类似,社区、机构占比略有不同。

然而,愿景与现实差距较大。不管愿景是“9073”还是“9064”,如今现实都是“9901”。受传统文化、经济条件与养老机构环境等因素影响,目前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占比约1%——据北京商报报道,“99%以上北京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不足1%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

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削弱,机构养老越来越成为居家养老的重要补充。有鉴于此,诸如“小区适老改造、长护险居家照护、养老驿站建设、养老助餐、日间照料”等一系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推陈出新”。

截至2024年初,深圳居家适老化改造惠及长者家庭超一万户;2023年,京沪分别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8851户、7715户;上海长护险居家照护服务356万人次。除此之外,养老机构及床位建设,亦是一线城市发力重点。

2023年,京沪新增床位分别超过7000张、5000张;北上广深养老机构分别为571家、700家、300家、79家,床位分别有11.2万张、16.7万张、6.3万张、1.3万张。从床位与60岁以上户籍人口数量比例看,广州配比达到3.1%,京沪深分别为2.6%、2.9%、2.7%。

相比其他重点城市,一线城市床位相对宽裕,例如其他GDP十强城市床位与老年人比例大都在2%上下,最低的重庆只有1.7%。不过,北上广均面临护理床位不足、养老床位资源不平衡等问题:前者与养老机构入住者失能失智比例高有关,后者则是受限于土地资源。

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养老机构共入住老年人4.5万人,失能、失智占比超72.5%。而上海失能失智老人超过60万,2021年全市老年医疗机构老年护理床位数2.4万张,2023年增至2.9万张,缺口依旧巨大。

床位分布不平衡表现为“城区一床难求、郊区床位空置”,以沪穗较突出。例如,广州白云、黄埔、花都、番禺等区供给充足;越秀、海珠、荔湾等区床位短缺。原因在于城区大部分土地已被开发且价格高昂,如要新建养老机构难度大,导致城区养老机构单体规模较小。

-3-

靠退休金机构养老难

从成本角度看,不管是居家、社区还是机构养老,任何养老服务的核心问题都是资金来源。养老金主要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构成——然而年金渗透不够、个人养老金未成气候,对多数人而言,想有尊严地“老有所依”,还得仰仗基本养老保险。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3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以下简称“企退”)月人均养老金由1686元提高到3162元。最新数据显示,一线城市企退月人均养老金均超过4000元,最高的上海在5500元上下。

广州人社局近日透露,2024年全市企退月人均养老金达4038元。深圳比广州更早突破四千——2022年,深圳就达到4272元,即便按照每年3%的全国总体调整水平估算,深圳去年的企退月人均养老金也超过了4500元。

相比广深,京沪更上层楼。2019年,北京市人社局发布相关社会保障待遇集中调整方案,基本养老金调整后,平均将达每月4157元,此后该项数据再未公开发布。不过,按照“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办法,北京每年都上调了基本养老金。

2020年-2024年,北京历年的“定额调整”介于50元到30元。结合挂钩调整及倾斜,北京人社局发布案例称:”李阿姨,71岁、缴费年限33年,2022年12月基本养老金为4500元/月”,2023年调整,李阿姨每月共增加240元”。

结合2019年4157元的基数,按照每年增加200元左右估算,2024年,北京企退月人均养老金应该在5000元上下。2023年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基本信息显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月平均5470元,2024年即便按全国总体3%的幅度调整后,也超过5600元了。

虽然京沪养老金较高,但如果按均值水平想要去机构养老,可能还需要其他贴补。根据网签合同分析,北京养老机构月平均收取总费用6611元,包括床位费、护理费和膳食费。其中,护理费约占总费用的1/3,具体数额因老年人失能等级等健康状况不同而存在差异。

话说回来,上述数据仅为一线城市城镇职工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相较而言,一线城市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就相对会低很多,只是兜底。如果把视野再投向重点城市之外,那又是另一番景象。

总之,养老模式具有强烈地域化特征。由于地理、风俗叠加文化不同,即便是同等身体和经济条件,“老去的姿态”也呈现出百花筒模样。把视线放远,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也在为养老赋能——业内人士预测,“陪伴型机器人可能在三年左右进入家庭”,还是值得期待一下的。

参考资料:

养老服务的定位、问题与思考.社会科学辑刊

北京将建10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北京商报

月均4157元北京企退职工养老金上调.新京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23 WWW.QZFFCW.COM 泉州市繁丰财务咨询有限公司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泉州市繁丰财务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